更新日期:2017-12-28 13:09 來源:
繼續燒錢還是抱團取暖?
最近天氣寒冷,老萬發現路上騎共享單車的人少了很多。前不久,一張2017年創業死亡榜單上了微博熱搜榜
,處在第二、三梯隊的共享單車公司紛紛倒閉,共享單車行業似乎也迎來行業上的“寒冬”。
而作為共享單車的兩大領軍者,摩拜和ofo兩家公司也傳出動用了押金用以支付供應鏈開支的傳聞,對此,摩
拜與ofo雙方皆否認。除了押金問題受關注外,摩拜與ofo能不能走向合并,是投資圈兒、互聯網圈兒近期都
熱衷談論的話題。
老萬作為互聯網界的半個投資人,今天,就摩拜ofo是否會合并的話題,和大家分享一些觀點。
一、 共享單車生死存亡之爭,其實是資本的戰爭
共享單車行共享之名,卻行租賃之實,通過分時租賃來部分變現,通過收取押金來回收資金,實現現金流并
進行擴張。
在利益驅動下,大家都想分享這塊肥肉,不斷燒錢,企圖用最快的速度搶占市場份額。但共享單車表面上是
互聯網的企業,本質上還是物聯網的模式,重資產輕運營,能花得了錢大手筆投放車輛的,背后都至少幾個
億在支撐,那些拿不到多輪融資的二、三梯隊的共享單車只能倒閉了。
共享單車行業的上半場戰役,摩拜、ofo靠資本勝出,那下半場又該靠什么?
從行業公司角度看,ofo、摩拜目前是雙雄并立。從幕后資本角度看,ofo身后有阿里巴巴、螞蟻金服、滴滴
、DST等,而摩拜身后有騰訊、高瓴、富士康、紅杉等。除了資本加持,騰訊與阿里還在流量、免押金等多個
方面對摩拜、ofo進行支持。
看似共享單車的雙雄對決,其實是兩大互聯網巨頭在背后的較量。老萬覺得,摩拜、ofo合并與否,不是創始
人說了就算的,還得看背后的大佬。
二、 站在“互聯網+”風口上的城市經濟
07年,資本大量進入中國互聯網,概念一個接一個,風口不斷。從電商到o2o,從共享出行到新零售,從人工
智能到互聯網汽車。有人戲稱,只要站對風口,豬也能被資本吹上天。
確定風口——投資企業——擴充市場——繼續投資——(最終)或上市或合并收割,已經成為資本的一條通
行發展。美團和大眾點評、滴滴和快的、58與趕集、攜程與去哪兒,中國互聯網四大合并案例就是最好的例
子。
當初滴滴、快的、Uber在中國的競爭最終因為完全同質化競爭,瘋狂燒錢不止,各種補貼,各種優惠券,盈
利無望,在投資人的撮合下滴滴吃掉了快的、Uber,完成了市場的壟斷。現在摩拜和ofo的燒錢套路與當年網
約車之戰很相識,摩拜和ofo創始人能不能頂住像朱嘯虎那樣的投資人想合并收錢的壓力,老萬覺得局勢會玄
妙。
三、從浴血奮戰,到握手言歡,合并后的巨頭們,后來怎樣了?
難道真的如投資人鼓吹和叫囂那樣,只有合并才有生路嗎?老萬看也未必。
老萬始終覺得,有對手的行業才會是良性發展的行業。對于用戶來說,一個行業出現了一家獨大,缺乏了競
爭及對比性,似乎并不是什么好事。
滴滴與快的合并之前,投資人一直聲稱,這個市場競爭激烈,導致服務質量不一,收費標準混亂等問題出現
,合并之后方便統一管理,整頓市場,能夠極大地提升用戶整體的用車體驗。
然而,現實并沒有如人所愿。
滴滴和快的合并之后,市場亂象依然沒有得到實質性解決,形成的壟斷格局甚至還起了反作用。用戶打車難
、打車貴的問題非但沒有緩解,滴滴一家獨大之后,提高了整個行業的收費標準,打車價格上漲,補貼力度
銳減,乘客體驗感變差,乘客減少,司機的訂單減少,收入自然下降。
前事不忘,后事之師。有那么多合并案例的前車之鑒,摩拜和ofo合并與否仍待觀望。不過從前陣子互聯網大
會中馬云和馬化騰的互懟,老萬看來,共享單車合并一事暫不明朗,燒錢大戰仍要持續一段時間。